1. 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的彩繪俑頭。
2. 兵馬俑彩繪使用的中國紫全世界獨有。
3. 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的將軍俑。
4. 兵馬俑一號坑考古發掘現場。
一號坑現場修復展示區。
一號坑現場修復展示區。
一號坑現場修復展示區。
沉睡地下兩千年,一朝亮相世人驚。近日,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
原本全身彩繪的兵馬俑,為何一出土就變得色彩全失?如何才能保留或者恢復兵馬俑原本的顏色?兩千年前,工匠們在制作兵馬俑的時候,都用上了哪些獨特的中國色?
千人千面的兵馬俑究竟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兵馬俑軍陣龐大,如何保證個個質量合格?深埋地下,部分陶俑為何會變成碎片?發掘出土后,文物工作者又是如何將它們重新拼接修復的?
色彩之謎
兵馬俑中的絕美“中國色”:中國紫全世界獨有
生成中國紫要用到四種原料:石英、石綠、硫酸鋇、助熔劑
提到兵馬俑,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片灰黑色陶俑。但考古表明,兵馬俑原本可都是通體彩繪的,后因俑坑遭受焚毀坍塌,加上地下多種有害因素影響,以及出土時與空氣發生反應等諸多原因,大多數陶俑表面的彩繪損失殆盡。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至今共清理出陶俑、陶馬、兵器等一千多件組。其中就有一件帶有彩繪的俑頭,栩栩如生。
兵馬俑使用了哪些絕美“中國色”?專家介紹,兵馬俑在建造時不僅是彩色的,而且還是濃烈鮮艷的撞色派,朱紅、粉綠、紫藍,配色相當大膽,可謂五彩斑斕。在對兵馬俑彩繪的研究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了極其罕見的絕美“中國色”,究竟是什么顏色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夏寅介紹,這種色包括中國紫,除了中國紫之外,發現還有藍顏色的。其實中國紫是一系列反應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產物,第一步是先生成中國深藍,第二步生成中國紫,最終產物是中國藍。如果想得到這個中間產物,那么它的溫度、原料的配比比例,是有非常嚴格要求的。
生成中國紫都要用到哪些原料呢?一共四種原料:石英其實就是沙子,石綠是一種銅銹,還有硫酸鋇和一種助熔劑,就是這種氧化鉛或者碳酸鉛,調和之后在1000℃左右的情況下,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中國紫,它只在中國生產并且使用,別的國家還沒有發現這種物質。
留住兵馬俑原色有哪些關鍵步驟?
如遇精美彩繪,文保人員會將陶俑殘件連泥土整體提取,做清理加固和彩繪回貼
那么,想要留住兵馬俑本身的色彩,都有哪些關鍵步驟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蘭德省介紹,去年6月份,考古現場發現一件彩繪保存比較好的俑頭??脊湃藛T趕快現場進行保濕,再進行論證、加固?!拔覀儚倪吷嫌脙x器看了以后,大部分彩繪在土塊上。我們通過彩繪回貼技術一步一步地把它貼回去。在秦俑的彩繪保護當中,這兩年的彩繪保護技術越來越成熟?!?/p>
蘭德省介紹說,彩繪回貼,就是把被擠壓而脫落在原位土上的彩繪,再復原粘貼回去。
對于眼睛,在保護時,選用了眼科上常用的聚乙二醇滴眼液,既有保濕作用,還能慢慢地浸潤清理殘留在眼角的細小微生物。
專家介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彩繪文物保護上具有全國領先水平。從出土前實施應急保護開始,在兵馬俑發掘現場,已有一整套的保護程序。比如保濕,文保人員現在用的是分子量在200的PEG水溶液,相當于化妝品里的保濕水,可以拽住水分子降低散失率。小塊彩繪,用毛筆從邊緣滲透;大片彩繪,可以采用噴霧的方式;彩繪邊緣已經出現起翹,就要用藥棉浸透水溶液進行包敷。
發掘清理時,如果遇到更加精美的彩繪,文保人員也會將陶俑殘件連泥土整體提取,直接帶到實驗室,同時做清理加固和彩繪回貼。
何種文保新技術助兵馬俑不再褪色?
文保專家們逐漸摸索出一套將兵馬俑原有彩繪加固再回貼的技術
借鑒現代手術中使用的免拆縫合技術,文保專家們在長年累月對兵馬俑的修復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將兵馬俑原有彩繪加固再回貼的技術。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技術,將如何留住兵馬俑的彩繪真面目呢?
蘭德省介紹,回貼跟發掘修復現場回貼的技術不一樣,“我們采用了一種新方法,就是給它底下加了個絲網。這個絲網,目的就是把泥上的彩繪托住,讓這個彩繪反粘到絲網上,然后我把絲網按照胳膊的形狀加固完了以后,再清理上邊的泥土附著物,清理之后再把這一個保存完整的彩繪層,回貼到原始的胳膊上?!?/p>
用絲網固定的彩繪,回貼粘接后,還需每天進行保濕加固,直到彩繪狀態趨于穩定。
2009年秦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啟動時,蘭德省也開始擔任修復負責人,十幾年來,蘭德省帶領修復團隊,逐漸探索出彩繪加固回貼新方法,給兵馬俑留住彩繪這項最難的課題,現在正在穩步克服,千人千面的秦俑軍陣有望再難褪色。
制作之謎
制作兵馬俑一共分幾步?
有粘接痕跡,先做大形,再雕刻細部鎧甲,裝胳膊
兵馬俑一號坑的第三次發掘,進一步摸清楚了陶俑的制作流程。這支龐大的地下軍隊,每一個士兵,究竟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申茂盛介紹,在發掘的過程中注意到,很多俑的胳膊都斷了。有古人粘接的痕跡。為什么這么做?先做出大形,再雕刻細部的鎧甲,鎧甲雕刻好之后裝胳膊。
從1974年發現至今,經過近50年的發掘、修復、研究,秦俑考古專家已明確,浩浩蕩蕩軍陣中的兵俑,采用泥條盤筑法先塑形,借助模塑結合的工藝,完成兵俑制作。
而兵俑的頭和雙手單獨做,精雕細琢后,再把雙手插接進袖口、把頭插接入領口。由于頭部同樣是先做大形,再對五官進行細致雕刻,因此呈現千人千面。從身軀到面部表情,細節到位,讓秦俑充滿個性與靈氣,成為我國古代寫實主義的藝術典范。
結合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的種種現象,現在考古專家認為,陶俑的雙臂也是單獨制作,等陶俑軀干二次覆細泥,包括鎧甲在內的細部雕飾完成后,再將雙臂粘接上去,秦俑的制作程序進一步得到明確。
何為“物勒工名”制?
生產的器物刻上負責人或工匠的名字,專人專責,質檢不達標要受相應責罰
秦兵俑千人千面,帶給世人無窮的震撼,這與陶俑制作中遵循的“物勒工名”制度密不可分。究竟什么是“物勒工名”制?數量龐大的秦始皇兵馬俑又是如何確保件件質量合格的呢?
面對遺存下來的秦兵俑,在文物本體上發現制作者的名字,借助這種“名垂青史”的方式,現代人得以由物見人洞察歷史,這得益于“物勒工名”制度?!秴问洗呵铩酚涊d,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就是說在生產的器物上,必須刻上負責人或工匠的名字,專人專責,考察做工質量,質檢不達標要受相應責罰。
據介紹,早在1978年一號坑發掘時,就清理出20多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兵器,這件青銅戈,正面刻有“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詟,丞義、工窎”,考古專家研究認為,其含義是秦王嬴政三年,由丞相呂不韋最高督造。窎,就是制作這件兵器的工匠名字?!拔锢展っ钡钠魑?,也成為考古專家判斷兵馬俑屬于秦始皇時期的重要依據。
申茂盛介紹,我們在發掘當中發現有些兵馬俑,在秦代時候就有修補痕跡,比如說腿斷了,就涂上一點泥,然后拿麻布一纏,外面再上上色,你就看不出來了。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雖然是“物勒工名”制度,但實際上你要考慮到它的用途,所以這個“物勒工名”它有靈活性的一面,不是那么死板,但是對兵器那就要求非常嚴格。
在申茂盛看來,不用過多地辨別工匠姓名,不同工匠制作的兵俑,在工藝上也存在差異。
專家介紹,規模龐大的秦始皇陵區,修建時間長達39年,動用人力70余萬,最終給后世留下一份“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學儲備”。由物及人,秦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也打開了探究2200多年前工匠世界的一扇新窗口。
兵馬俑經歷何種劫難破碎成片?
一號坑幾乎全部遭遇火燒,二號坑遭遇部分焚毀,一號坑和三號坑遭到大規模劫掠
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秦俑一號坑歷經三次考古發掘,所出土的陶俑幾乎都為殘件,經文物專家妙手修復,才復原成兩千年前的樣貌,迎接世人觀瞻。深埋地下的兵馬俑究竟經歷了何種劫難,才會變成殘件呢?
秦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圍的一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為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計,全部發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馬超過6000件。
現有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顯示,建成不久后,一號坑幾乎全部遭遇火燒,二號坑也遭遇過部分焚毀。一號坑和三號坑還遭到大規模劫掠,兵馬俑手持的兵器大多被掠走,許多秦俑也在當時就被打破,再加上自然腐朽、塌陷與洪水浸泡,最終導致兵馬俑破碎四散。
本次發掘,考古人員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門道有挖開過的痕跡,推測最有可能是參與俑坑修建的人所為。
殘破兵馬俑如何拼接修復?
由于部件殘缺,許多陶俑拼接了一兩年只能暫時停止,找齊缺件甚至要等三四年。遇到帶有彩繪的,首先要設法保住
歷史上究竟是誰對兵馬俑進行了焚毀劫掠,考古學界雖仍無最終定論,但由此導致的陶俑破損,卻是花費了文保專家近50年的時間,才將部分拼接修復完成,并按原來位置放回俑坑,使世人得見恢宏的秦軍陣列。那么,專家是如何對殘破兵俑進行拼接修復的呢?
拼接修復殘破兵俑首先要按照人體部位將兵俑碎片有序擺放,之后進行“試拼”,如果發現缺少部件,通常要暫停下來返回發掘現場反復尋找。陶俑殘片的大小、形狀、厚度、顏色、殘斷面等,都是他們拼接時的指路標,而正式拼接,從踏板開始,由下往上進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蘭德省介紹,修復殘破兵俑不但要有技術,還要有一定的體力。因為秦俑的重量基本上在120~200多公斤,所以承重的部位全在一個踏板上面,就在腳踝這一塊受力最大,最容易斷裂,出土時,秦俑殘缺最多的也是腳踝處。
蘭德省介紹,在他26年的陶俑修復生涯中,許多陶俑拼接了一兩年,由于部件殘缺,只能暫時停止,找齊缺件甚至要等上三四年。三四名修復師協作,如果幸運,拼好一件秦俑,平均耗時1-3個月。遇到帶有彩繪的,首先要設法保住,之后再繼續進行粘接復原,這樣一來,耗時會更加漫長。
據介紹,秦始皇陵博物院文保部有幾十人,同時在處理院外文物,秦俑二號坑、百戲俑坑、陵西大墓出土的文物,以及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他們的任務是每年修復兵馬俑十幾件。作為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修復負責人,蘭德省帶領團隊,已成功修復此次發掘中出土的兵馬俑130余件。
整合:易福紅 楊存海 文/圖來源:央視 新華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