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降價促銷”成了汽車行業的熱門關鍵詞。特別是在湖北政府的支持下,東風系汽車在3月份開啟了一輪史無前例的降價優惠。此后,多地多家車企跟進優惠促銷活動,一場車市降價潮正在席卷全國。
然而,在車企“掀桌子”開啟降價后,庫存情況并未得到明顯改善。在剛剛結束的3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達62.4%,創今年新高,也是過去11個月里第二峰值,預示著汽車流通行業依然處于不景氣狀態。
或許你會好奇,為什么降價后的4S店,還是賣不動?車市的恢復還是無法達到預期,難道汽車行業已經進入囚徒困境?未來還有沒有價格戰?
庫存拉響警報,隱患大么?
一般有大幅度讓價促銷,銷量數據都會非常好看,但沒想到的是,從最近公布銷量成績的車企來看,部分車企卻出現大幅度的下滑。比如小鵬3月同比暴跌54.6%,零跑跌了39%,上汽集團同比下降20.59%等。從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上升趨勢可以看出車市環境日趨艱難。
3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2.4%,雖然和去年3月份相比下滑了1.2%(去年同期因疫情高發庫存預警指數較高),但環比則上升了4.3個百分點,位于榮枯線之上,即庫存滯留資金已經大于流通資金。與此同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還公布了3月份市場需求、平均日銷量、從業人員和經營狀況指數。從結果來看,都呈現環比下降。
都如此大讓價了,為何還會堆這么多的庫存?
首先,歷經3年新冠疫情沖擊,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明顯下降,雖有降價的利好加持,但依然難于刺激消費者的購車欲望。
另外,這輪降價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車型越冷門、降幅越大。那些一直比較熱銷的車型,它們的實際讓價幅度都不大,所以吸引不到消費者。
還有,中國人買大件商品有“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因為不敢確?,F在購買的就是低價,生怕過了今天它還會跌很多。久而久之,這種消費心理形成了濃厚的觀望情緒,這也是汽車消費需求恢復不及預期的原因。
4月還有“放血式”優惠,“洗牌”焦慮蔓延
雖說在降價后,車企一季度開局依然不利,但它們卻無法“躺平”。因為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時,幾乎所有頭部汽車品牌都公布了激進的銷量計劃,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各車企都使出渾身解數,以謀求更多的市場份額。要求增量,降價讓利無疑是最直接的方式。
剛剛開啟4月的時間車輪,就有很多車企繼續宣布降價。比如吉利旗下幾何品牌因為“原材料價格下降”開啟最高1.3萬元的降價活動。沃爾沃旗下多款車型也有購車補貼活動,最高降價6萬元,總額預計高達2億元。同期,奇瑞新能源汽車也宣布了降價消息,最高降幅9000元。起亞也坐不住了,4月份購買獅鉑拓界可享3萬元的綜合優惠。
面對市場的內卷,品牌力和產品力較強的車企,還是很有底氣的??墒?,對于那些相對弱勢的造車新勢力來說,在競爭加劇、成本難降、融資趨緊三重壓力籠罩下,面臨的考驗將更加嚴峻。進入4月份,繼天際汽車發布停工停產通知后,寶能汽車也被報道多處資產遭處置、自游家汽車官方App及官網停止服務、微博清空。
按照以往經驗,價格戰的結束往往以尾部企業的出清為標志,預計在此階段市場份額將加速向頭部車企集中,弱勢品牌市場份額或面臨長期下滑趨勢。接下來,肯定會有些品牌被淘汰,也有經銷商會倒下,這就是所謂的優勝劣汰。
雖然大家都知道今年車市肯定會很“卷”,但相信沒人會想到價格戰會殺至如此慘烈。不過,價格戰肯定不會常態化存在,后期會逐漸回歸理性。但是,庫存的逐月累計,消費熱情低迷,肯定會進一步加劇經銷商的銷售壓力。所以對于汽車經銷商而言,目前要做的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理性預估實際市場需求,合理控制庫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