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文章,原題:美芯片法嚴苛 臺積電吃不消廣受各界關注的美國芯片法(即《芯片與科學法》——編者注)3月31日上路,這項法案主要是希望讓晶圓大廠落腳美國,并擴大美國本土制造晶圓的產能。但天下豈有白吃的午餐,該法不僅要求企業“超額利潤分成”、限制赴中國大陸投資,還要求提供新設廠區營業機密。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表示,有些限制條件沒辦法接受,還要與美國政府討論,不能讓臺灣廠商營運受到負面影響。
芯片法的立法源于特朗普主義崛起,主要精神就是研發、技術、生產制造都要掌握在美國,這便是臺積電遭施壓前往美國鳳凰城設廠的主因,目前亞利桑那州新廠正如火如荼興建中,第一期工程預計于2024年開始生產4納米制程芯片,第二期預計于2026年開始生產3納米,兩期工程總投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之前對該公司赴美設廠興趣缺缺,主要是成本比臺灣高50%,如今囿于政治壓力不得不從,但美方對于這只煮熟的鴨子仍意猶未盡,擔心中國大陸芯片起飛超車,因此要借芯片法防堵中國大陸,以確保美國的競爭優勢。
芯片法的背后是胡蘿卜與大棒,該法計劃提供530億美元資金,協助提高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制造實力,補助金很誘人,但也被認為是“毒藥法案”,須付出沉重代價。該法最受矚目的條款之一是,禁止獲得聯邦資金的公司在中國大陸大幅增產先進制程芯片,期限為十年,也不得有意和涉及敏感技術或產品的外國實體進行任何形式的聯合研究或(發放)技術許可。一旦違反限制,補貼的資金將可能被全額退回。換言之,拿了華府補貼的資金,就不能在中國大陸投資半導體產業,選邊站的意圖甚明。
目前在中美都設有半導體廠的企業包括臺積電(南京)、三星(西安)、海力士(大連),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是唯一一家在中國大陸生產28納米以下較先進制程芯片的企業(其南京廠生產16納米芯片),明顯觸及芯片法底線,令人懷疑該法正是沖著臺積電而來的。
在美中地緣政治角力中,臺積電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現在這家被稱為臺灣“護島神山”的知名企業陷入兩難,因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該公司去年在大陸市場的營收占比約10.82%,僅次于美國。因此,若被迫放棄大陸市場將是臺積電難以承受之重。
芯片法預計6月26日開放申請,有意申請補助的廠商還要滿足諸多條件,甚至必須提出新設廠區營收、獲利詳細預測,以及月產能、產品單價等商業機密,在業界引起強烈反彈。面對種種不合理的要求,臺積電要如何抉擇? (作者筆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