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v7kmq"><video id="v7kmq"></video></th><center id="v7kmq"><em id="v7kmq"><p id="v7kmq"></p></em></center>

    <code id="v7kmq"><nobr id="v7kmq"></nobr></code>

  1. <code id="v7kmq"></code>

      妥妥碾壓廣東,這個省最窮市也能排全國74位

      原標題:妥妥碾壓廣東,這個省最窮市也能排全國74位

      江蘇這么“散裝”,為什么能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呢?其實要糾正一個重要的誤區——江蘇的“散裝”,不能簡單理解為一盤散沙。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丨熊志

      先問一個問題,你覺得目前發展最均衡的省份是哪個?

      答案可能不是廣東,也不是浙江,而是“蘇大強”江蘇。

      圖/“國民經略”微信公眾號

      這幾天,有自媒體統計了全國2022年最新的百強城市排名榜單,其中,江蘇是唯一所有地市都躋身百強之列的省份,也是唯一一個所有地市GDP都突破4000億元的省份。

      圖/“國民經略”微信公眾號

      百強城市入圍數量全國最多,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四個GDP萬億城市,以及準萬億的常州,形成強有力的城市矩陣,“散裝”江蘇,這一次贏麻了。

      01

      2020年疫情時,在大多數省份以省為單位向湖北派遣醫療隊時,江蘇的醫療隊,卻是由各市甚至縣級市派出,一時間“散裝江蘇”的話題登上熱搜。

      江蘇的“散裝”特征,首先體現在經濟層面的多中心,每一個城市單獨拎出來都不弱。除了幾個萬億城市以外,從4000億到9000億元,每一檔都有城市,最低的宿遷和連云港,在全國也是百強城市。

      向各地分派醫療隊,說明城市之間的協同度不夠,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地方自主決策的空間比較足。地方的自主決策空間,當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實力之上的。

      這種發展層面的分散、缺少向心力的狀態,不只體現在經濟領域。江蘇的“散裝”,更表現在缺少整體性的文化認同上。

      蘇北、蘇中、蘇南,每一個區域板塊,幾乎都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單元,十三個地市更是被稱作是“十三太?!?,誰都不服誰,以至于地圖炮和鄙視鏈的現象,在江蘇內部體現得尤為突出,它甚至被人調侃是“內斗大省”。

      而更搞笑的是,這種“內斗”似乎與南京關系不大。在很多江蘇人眼里,偏居江蘇一隅的省會南京,更像是安徽的省會,它進一步坐實了江蘇的“散裝”狀態。

      圖/網絡

      江蘇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散裝”的格局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自然地理方面,江蘇雖然一馬平川,平原面積占比相當大,但它被長江和淮河分隔成三個部分,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

      歷史上,它們又被不同的行政區域管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區域文化,甚至吳語、江淮官話、中原官話等不同的語言。

      而且,江蘇的經濟崛起,離不開依托鄉鎮企業的蘇南模式。蘇南地區的蘇錫常等城市,憑借著便利的交通、靠近上海的區位等優勢快速崛起,這種區域內部早期的落差,也讓不同板塊存在一種地緣上的隔閡。

      而在發達的縣域經濟下,甚至還會出現“縣不認市”的奇怪現象——哪怕縣級市昆山屬于蘇州代管,但如果你去問一個昆山人,他可能大概率不會說自己是蘇州人。

      02

      江蘇的“散裝”,確實給它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既然誰的基礎都不差,誰都不服誰,那大家相互比拼、追趕超越的競爭壓力就會很足。所以區域內部的均衡性,江蘇要比廣東、山東、浙江等經濟大省更強。

      比如經濟頭名的廣東,一方面,它有深圳、廣東、佛山、東莞四大萬億城市,另一方面,也有汕尾、梅州、潮州、河源、云浮等才千億出頭的城市。

      粵東、西、北和珠三角地區,形似冰火兩重天。區域發展落差太大,導致資源上存在嚴重的虹吸效應,幾個窮兄弟有苦難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本地人被大灣區吸走而流失。

      近年來,江蘇省會南京的人口增長,要遠遠比不上杭州等城市,搶人似乎沒什么成效。站在省域內部看,區域發展更均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各城市發展都不差,所以省內人口不會一窩蜂往省會集中。

      因為發展更均衡,所以江蘇的總體量比不上廣東,人均GDP卻是全國第一。2021年,江蘇的人均GDP就達到了2.13萬美元,是全國率先超過2萬美元的省份。

      圖/網絡

      可能會有人疑惑,江蘇這么“散裝”,為什么能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呢?其實要糾正一個重要的誤區——江蘇的“散裝”,不能簡單理解為一盤散沙。

      比如改革開放后,蘇南經濟起飛導致省域內部“南快北慢”,南北差距不斷增加,江蘇在很早就開啟了城市結對掛鉤合作的模式。

      像蘇南的蘇州和蘇北的宿遷,二者2006年共建了蘇宿工業園區,到2021年累計完成投資420多億元,成為產業轉移、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

      可見,“散裝”的江蘇并不是都在單打獨斗,城市之間的幫扶、協作同樣比較緊密。如果“散裝”就是各發展各的,那一定會出現同質化競爭的局面,江蘇恐怕很難發展起來。

      也正是靠著內部協同,蘇南蘇北早期的發展落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縮小,無論是蘇南和蘇北的人均GDP差距,還是GDP第一城蘇州和最末尾的連云港,其差距都在逐步減小。

      03

      江蘇的“散裝”特征,意味著發展更均衡,經濟、文化話語權比較分散,但同樣意味著缺少一個強有力的經濟中心,去參與全國的競爭,爭取政策和資源。

      江蘇現在的經濟第一城是蘇州,蘇州頂著“最牛地級市”的稱號,在GDP十強的位置上風光已久。然而,到如今為止,行政等級不夠的蘇州連自己獨立的機場都沒有。

      蘇州市民坐飛機,還得跑到無錫或者上海去。前不久,無錫的蘇南碩放機場,疑似更名“無錫蘇州機場”的消息,還登上了熱搜,事后被證實是烏龍,這一新聞也讓蘇州更顯尷尬。

      圖/網絡

      至于被調侃為“徽京”的南京,在江蘇也缺少足夠的向心力。拼經濟,拼不過蘇州;論地理位置,遠離幾何中心,處在和安徽接壤的邊緣,以至于一個南京都市圈,一半是安徽的城市。

      2018年中央巡視組曾特意點名南京和哈爾濱,其中,南京是因為“省會城市功能作用發揮不夠”。簡單來說,對省內城市的輻射帶動效應不足。

      南京的經濟首位度,也即GDP的全省占比只有14%左右,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這樣的比例如何能夠輻射全省呢?

      所以均衡發展的另一面是,江蘇內部的實力過于平均,經濟總量全國第二,卻沒有一座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中,政治、文化中心功能不足的蘇州,和經濟總量欠缺的南京,都無法在排名中擠到最頭部。

      在被巡視組重點點名后,這兩年來,強省會戰略的風同樣刮到了江蘇,它開始集全省之力來支持省會南京發展壯大。

      “散裝”的江蘇,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中心。畢竟,在城市群、都市圈時代,都需要靠中心城市來引領區域發展,但要和省內的兄弟城市搶資源,又哪有那么容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平臺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閱讀 ()
      推薦閱讀
      免費獲取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th id="v7kmq"><video id="v7kmq"></video></th><center id="v7kmq"><em id="v7kmq"><p id="v7kmq"></p></em></center>

        <code id="v7kmq"><nobr id="v7kmq"></nobr></code>

      1. <code id="v7kmq"></code>